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毒男看新聞 05

開頭語:
其實很早就想寫這系列,只不過我怕被吉,這年頭濫用訴訟的人實在太多,所以這系列我自身的原則是
一、不去論斷當事人的是非對錯
二、文章創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今日的新聞是:

「低結婚率」牽動「低生育率」 台灣麻煩大了

台灣人口結構老化,老年人每個月以1萬多人的速度增加,反觀幼年人口是以每個月5千人
的幅度下滑,醫界人士甚至預言,到了2060年,台灣人口將從2300萬人降到只剩1700萬人
。專家認為,台灣結婚的人變少,生的孩子自然變少,因此光搶救生育沒有用,如何鼓勵
國人願意早點走入家庭,敢多生小孩,這已是國安層級問題,行政院、甚至總統,都應該
出來面對。

在社區閱覽室裡開心跑跑跳跳,趁著暑假,簡小姐帶著兒女從高雄北上,跟親戚的孩子們
,共度快樂時光,簡小姐是晚婚一族,仍願意在35歲和37歲高齡,生下一對子女,為減少
經濟負擔,她有一套因應之道。家長簡小姐:「因為我在南部嘛,然後都很順利可以抽得
上公幼,那現在都是讀公立小學,我們有控制預算,我們沒有說一定要買很好的,所以房
貸跟車貸都很低,那我們手機費用都還好,所以我們好像過得還OK。」除了課後安親班,
才藝只學一項,孩子也幾乎不補習,簡小姐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陪伴孩子成長,但恐怕
多數父母很難擺脫社會壓力,經濟負擔也隨之而來。家長簡小姐:「(身邊朋友)怕孩子
輸在起跑點,所以要上私幼然後還要補英文,可能幼稚園就開始在補習英文,這樣大量的
經費支出,然後還有就是(接送)時間。」

錢不夠用,自然打消生養念頭,在醫界資歷超過20年,婦產科醫師黃貴帥,見證了台灣一
年新生兒人數,2000年還有30萬波段高峰,降到今年恐怕跌破20萬,甚至不乏婦女想墮胎
,上門求診,只因為養不起。婦產科醫師黃貴帥:「經濟上不行,教養兩個都已經沒有能
力,雙薪家庭兩個都在工作,都要把小孩送到安親或沒有人照顧,兩個(小孩生活)品質
也都不好,(孕婦)她底下的小孩,這個前6年要花的錢太恐怖了,政府雖然有一些補助
,但補助的實在還是有限。」孩子本該是國家資產,但這項資產正嚴重流失,內政部最新
數字,截至今年7月,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來到13.55%、0到14歲幼年人口則佔
13.22%、老人比小孩多出近8萬人,而且是繼今年2月死亡交叉後,差距越來越大,醫界人
士推估,台灣2060年,人口可能從2300萬降到只剩1700萬,不僅如此,高齡化產婦也逐年
增加,恐怕不是好現象。婦產科醫師黃貴帥:「我們常有接到第二胎是46歲,甚至第一胎
46歲,為什麼反而變成高齡才有錢來生,集中在30歲是最多才對,但我們現在變成30歲以
上佔了快7成6成多,這個也是一個很大的警訊。」

不只台灣,包括南韓和日本,生育率同樣持續破底,南韓保健福祉部預測,今年新生兒僅
僅36萬人,續創新低,為了拉抬出生率,過去10年已耗費近700億美元,除了提供社會福
利和陪產假,還補助不孕家庭醫療開銷。台大生傳系副教授陳玉華:「韓國他都已經考慮
到營養午餐全部免費,因為小孩子事實上也很少,這些都是台灣應該可以開始慢慢考慮,
那適度地去減少家長的負擔,我覺得都會有一些幫助。」同樣的,日本在去年也首次跌破
百萬新生兒大關,因此首相安倍晉三,喊出擴充10萬個托育名額,要搶救生育率。不過陳
玉華認為,光鼓勵生育沒有用,追溯源頭,是願意結婚的人越來越少,統計1到7月結婚對
數,前年同期9萬多對,去年同期少了5千多對,今年持續下滑。台大生傳系副教授陳玉華
:「大的結構面問題如果沒有好轉的話,其實對個人的一些生涯的一些決策跟安排,其實
都會往後延,越晚結婚事實上(生育)難度越大,那尤其是在工作中期要去安排托育,其
實難度會更大。」人口不夠,經濟無法發展,社會福利支出變多,將拖垮國家財政,但這
項警訊政府感受到了嗎?

============================================================

原來的這篇新聞的排版就是一個人一句一段那樣,跟輕小說一樣的寫法
本來我不只是想縮排,而是想刪掉一部份內容,但是為了保持初衷就所以就只做了縮排
而之前守則就已經說過了:

一般而言,傳遞 "思想" 的方式就是從上講到下、再從左講到右,內容就是哪麼一點點的東西

基本上這個不婚、不生的新聞報導,大概一年可以看到8次左右;以目前的新聞內容結構上來說大致是這樣
時效性重大社會新聞(有效時間1~3天)、各種社會抗議與國會衝突、監視器畫面與行車記錄器
再來是熱門網路文章與CCTV、CNN、NHK抄來的新聞、各地美食小吃介紹,最後是各新聞台的主打,
例如說中天每節重點新聞都會擺上6、7分鐘談核電缺電,而TVBS除了青年危機以外還喜歡做地球暖化議題
台灣這麼小的地方要生產這麼多的新聞台,沒有一點基本流程策略是做不下去的

不曉得還有多少人記得前年有個縣長夫人感謝寄養家庭的新聞,那時電視的報導
我們一家人幾乎都以為是縣長家開寄養家庭這種奇蹟新聞,報導的好像這些小朋友都受到過縣長夫人的照料一樣
但別說沒多少夫妻願意擔任寄養家庭,誰知道我好心照料的這個小朋友
以後長大會不會因為吸毒混幫派缺錢,又回過頭來找我們這些可憐的臨時父母?

以前在家事法庭,大概一年可以開到5、6件領養收養案件,這並不是整個地院的量而是單一股別而已
而這5、6件當中我印象大概有3、4件是"成年"收養,為何都成年了才要來搞收養當然有一部份只是要個名義而已
實際可能是怎樣我就不清楚了,另外有1、2件就會讓我印象深刻,沒錯就是老外過來領養小孩的案子
當時我一邊開著一邊想,雖然我討厭小孩,並不是只討厭別人的,連我自己的也討厭
但難道說全台灣都找不到會想要收養這小男孩的人嗎?得要請老外來帶回去芬蘭養?

如果不帶有特別目的性的話,那麼就算自己的小孩,實際上不過也就是「另一個他人」而已
所以說少子化是政府的責任嗎?我覺得不是,比較有可能的是 "愛小孩的人變少了" 而已

大概幾天前PTT上有篇文,內容大概是原作者說他經由交友APP認識了一些女性
但是通通在經過第1次約會後就沒下文了,讓他覺得很困惑;關於這件事我的感想是...
首先我很佩服原作者的耐心與毅力,在交友軟體上尋找女性約會對象不是件簡單的任務
更何況說要約出來見面約會....是說這個約會的費用是誰出?AA嗎不大可能吧
所以也不排除某些可能就只是想出來吃你一頓免費飯看一場免費電影的吧,實際上還真的有這種人

再來的就會有點傷人了請見諒,原作者長相外貌不明、自認為是黃金單身漢也就是說有一定年收入
這種交友配對如果沒有多少年收入的話是連配都配不出來的,但是身高170穿著POLO衫牛仔褲....
這種馬路上隨便撈隨便一大把啊身高170,差別只在於會虧妹跟不會虧妹而已了
而重點在於想法與目的,從再過兩年就40歲用這句起頭來看,原作者所期望的應該是約個2、3次會
進入正常交往,然後看看40歲以前就結婚生小孩這樣最是理想,生為男人的人生目標來說
但是以女性的角度來"計算"的話,外表普通與年收入條件一增一減是可以考慮
一旦進入交往大概是很快就會要求結婚的吧,也就是說一踏進去就沒什麼選擇權了
而不管是交友APP或者是各種婚友聯誼,其共通點都是"提供更多選擇",所以說除非就是"沒得選了"例外
但是這種女性我想原作者也不要,畢竟在原作者來說,我也是有選擇權的,等於是一種陷入矛盾的狀態w

拉哩拉雜廢話了一堆,那台灣的少子化人口老化問題咧?不是政府的責任那要怎麼解決?
我的答案是:這只是個人口轉變過程,並不是個問題。硬要說這是經濟所造成的問題
過去50甚至40年代,台灣經濟會比現在好嗎?那時候的小孩有生的少嗎?自欺欺人
再說台灣不管是文化或者政策,都沒有對新移民有偏見或歧視(頂多就是自掃門前雪的傳統心態)
人口出現缺口自然會由各種移工移民來填滿,台灣的歷史發展中也是充滿了各種不斷的外來人口
但如果說你們希望的是「祖籍中國或台灣的台灣人口」維持一定數量的話
那麼套用到少子化還是人口老化,那就只是種借題發揮的新聞炒作手段而已了。